1926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看了开原学校团体活动,不禁为中国前途增加了好些希望。我希望个个学校都能得到这种精神,好为中国造就能组织、能团结、能为共同幸福从事共同活动之新国民。”陶行知先生所指的“开原学校”即当时的“开原乡立第一小学”,也就是如今无锡市育红小学的前身。八十多前,开原小学因“学校团体活动”而受到盛赞,八十多年后,育红小学以“学生自治互助”管理模式深化学校办学特色,八十多年来,文化血脉从未割断,教育理想得以延续……
缘起 从塑造“自立自强的国民”到培育“协作互助的公民”
思想是时代的回声,教育乃社会之缩影。1919年10月,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第2卷第2期发表了《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开“学生自治”研究之先河。其时帝制始废,民国新造,专制与民主争锋,传统向现代急变。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背景下,陶先生提出“学生自治”办学思想,意在通过培养自学自治的学生,为共和国塑造自立自强的新国民。何谓学生自治,陶行知先生认为,从学生方面说,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方面说,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他指出,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能适应学生之需要”、“能辅助风纪之进步”、“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
时代在向前,教育理想在传承中焕发新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加强学校公共生活教育,重建学生公共生活,正成为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对此,育红人有自己的独特认知,“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也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学生和教师都是学校公共生活的主体……学校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具有帮助学生逐步社会化的功能。”起点决定方向,正是抓住了“重建学生公共生活”这一关键词,陶行知先生百年前的教育思想得以“重生”,学校新一轮特色发展得以“破题”!
目标明确了,道路在何方?育红人再次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中汲取养份。陶先生曾总结出“有益自治”的关键词:服务、治己、协助、说理。如果说“治己、说理”主要谈的是学生个体的自治,那么“服务、协助”则指的是学生团体内的互助,两者正暗合了“学生公共生活”的本意。循着先贤的足迹,育红人提出了重建学生公共生活的实践路径——自治与互助。“学生自治”,就是指学生像公民一样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管理,并按照约定方式进行公共决策和组织学校管理的过程。“学生互助”,则是指学生之间共同面对困难和任务,通过互助,合作、帮扶,克服困难,达成目标。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缺一。
学生 在自立公约、自我管理中走向自我成长
陶行知先生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说道,“我们办学的人所定的规则,所办的事体,不免有与学生隔膜的。有的时候,我们为学生做的事体越多,越是害学生。因为为人,随便怎样精细周到,总不如人之自为。我们与学生经验不同,环境不同,所以合乎我们意的,未必合乎学生的意。”育红小学的想法和做法与先生不谋而合,学校认为:在传统意义上,学生的学校生活往往是被规定的,因而充斥着规则与自由的矛盾,唯有让学生自主决定规则,才能真正体现规则的价值,发挥制度的效用。于是,育红人变规定为公约,引导学生自己来讨论制订各项校园生活规则,班级公约、课堂学习公约、课间活动公约纷纷出台,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意识在“治己”中被唤醒。
自立公约必然走向自我管理。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尽可能地放手,为学生提供锻炼平台,建立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实行轮换制、任期制;学生校服、校园吉祥物、学校礼物款式等都由学生设计并商定;学校播音员、大型活动节目主持人均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通过自我管理,每个育红学子都找到了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定位,无论是书社自理、校报编辑、学生论坛,还是班长、科代表、绿植护理员、“小小路队长”……每个孩子都真正体验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成长快乐,更感受到了作为社会公民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在《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一文中,陶行知先生曾把开原小学的图书馆赞为“看到的最好的图书馆”,如今,在育红小学公益校区,“最好的图书馆”得以重现。校区建立了“紫藤书社”,社长、社员均由学生自主竞选产生,环境布置、图书征集、活动宣传,无一不是学生自我管理。“图书自治”成为了陶行知先生学生自治思想的最好现实注脚!
学校 因学生自治互助而拔节登高
学生自治了,学校怎么办?育红人认为,学生有为不等于学校无为,教育者唯有积极协助,适度引领,才能让学生在自治互助的道路愈行愈宽,愈走愈远。
为保障学生自治互助工作顺利推进,学校在社团建设、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给学生搭建更大舞台,更高平台。学校常年开展“小红花”走班社团、“育红好声音”、“七彩的节日”、“六大仪式”等少先队自治活动,不断拓宽学生自治互助渠道,创设多样化载体,其中,五年级上岗礼——小红帽志愿者体验活动,已成为育红学生最喜爱的特色品牌项目。学校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讲解时间、学生练习时间、随堂练习辅导等指标明确量化要求,实现了学生素质与质量提升的双赢。学校还将学生自治互助的理念渗透到课程建设之中,在语言、艺术、体育等领域推出了六类特色班,让孩子根据兴趣爱好和个性禀赋,自主选班,自主择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同。
学生成长,学校必然发展。在探索学生“自治互助”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学校进一步提炼出“共享成长”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开展了近百项课题研究,并集结发表了专著《走向共享的学校文化》。
学校教育的本真是什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的责任是“培养能组织、能团结、能为共同幸福从事共同活动之新国民”。顾明远先生也指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给学生可选择的机会。育红人说: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有一个个性之花尽情绽放的童年!其言虽异,其理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