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曲曲折折,羊肠弯弯,伸向远方。即使没有路标、没有车站、没有尽头,即使有人去走、没人去走,路依然在那里。路边遍布小草、大树,青青的,那是最美的风景,静候行路人细细品鉴。
人生如路,从起点起,每一个人便行走在路上,或是爬行,或是彳亍,或是奔跑,或是蹒跚。而我们走的每一步也会时而坚实,时而肯定,时而迟疑,时而停顿。每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不管怎么,在行走的路上,它总有一个固定的停靠点。教师也是如此!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齐鲁名师朱良才用文字阐述了他的思考,用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诠释了他的行动。
近期,我偶得朱良才的《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一书,读过之后,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在书中,我看到了朱老师十年教师基础的用心与学习,领略了他又十年教师创新的思考与实践。的确,“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仅仅是朱老师长久以来的人生信念,更是激励他一直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践行。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朱老师终于在自我的重新定位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终于在不满足“穿别人的鞋子走别人的路”的现状中开拓创新出一条新路子;终于在实践教育真爱的旅途中唤起了孩子们生命的飞扬;终于在“时时训练自己翅膀”的磨练中寻找到了自我飞翔的机会;终于在从事自己喜欢工作的同时拥有了快乐的心境;终于在许多伯乐的赏识下成为千里马,并学会感恩;终于在一段段长期艰辛的教育实践中收获了无数辉煌,一个农村阶层的特级教师,一个教育创新人物,一个农村教书的齐鲁名师……在他无数个“终于”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他凭借教育使树摇动了树、让云推动了云、用灵魂呼唤了灵魂的魅力。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路,就在自己脚下”。路能走多远,靠的是一双脚,而支撑起脚的又是自己的头脑与身躯,甚至是自己的整个生命。
朱老师把“教育敬业”分为了量性敬业和质性敬业,我十分推崇他对于“教育敬业”深层理解后的划分。读着它,我时常在扪心自问:我属于哪一种?真心来说,前者多于后者。试着回首,我审视着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我常常忙碌于学生的作业批改,忙碌于备课上课,忙碌于后进生的补标,忙碌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为纠正,忙碌于班主任其他的琐碎工作……似乎,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忙”。每天下班回到家,我总在抱怨自己忙得焦头烂额,于是便摊卧于沙发、懒得动弹。
什么缘故?或许正是自己教师职业的良心所致,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完全是本着一团激情,像一头老黄牛似的,奋力拼杀于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别人说:“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由于学校毕业没几年,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个个都饱含着做教师的激情在努力地工作着,但那只是纯粹的‘量性敬业’,只是在进行着教育量的储备。”为什么我作为工作十多年的教师还是更多地处于“量性敬业”阶段呢?审视与反思之后,我发现原来是惰性在影响着自己。“量性”到“质性”的转变是需要智力的,往往需要更多的脑力劳动。在网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观点:做脑力劳动不如做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可是会增添脑细胞死亡的。这种无实验证明的观点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有时也影响了我。于是,我发现自己挖掘教育深层内容的时间变少了,研究更适合的、更优质的教育方法的时间变少了,所以,我离“质性敬业”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此外,虽然我常常会用文字记录自己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反思,但这是不够的,朱老师的研究之路让我了解到:纯粹于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形成的文字根本算不上是“质性敬业”,只有反思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投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的省力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实施“高效”的教育教学,而那才是真正的“质性敬业”。从这点上看,我与朱老师的差距不是一点点的大,还需要不断努力加劲。朱老师成才的20年经历,警醒自己: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思考、突破和创新,走自己的路,才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在教育教学道路上走得更远。当然,路在自己脚下,无论自己的路能走得多远,教师一定要用心、用爱工作。
有人说,生命是一趟旅程,那么教师的生命总是在路途中,在不知不觉中路过沿途的风景,在不知不觉中停留住匆匆的脚步。有时,教师的生命若水,石过处,惊涛骇浪,掀起层层荣耀;有时,教师的生命若梦,回首处,梦过嫣然,回想片片婉转;有时,教师的生命若花,飘零处,化落成泥,只留许许朴实……
其实,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教师不必在意路上阳光熠熠,不必在意路上足迹多多,不必在意路上仍是一尘不染。你应该注意到的是路边的风景永远是那么美丽,那是经教师自己的心血与艰苦浇灌所得。用心吧,最美的风景依旧;开心吧,最美的风景仍然;幸福吧,最美的风景照常。教师呀,常怀宁静之心吧,因为宁静能致远;恪守自己高贵的精神世界吧,因为高贵才不会轻视;坚守特有的真心和虔诚吧,因为真心和虔诚才会收获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因为——路,就在自己脚下。
教师,敢问路在何方?路,需要自己用坚实的步伐走出来;路,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路,就在自己脚下,静静地,默默地,给任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