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规划成为学校内在成长力量的“唤起者”

2015-12-18 09:41:27

让规划成为学校内在成长力量的“唤起者”

 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徐仲武

当前,我区各校第三轮校本提升规划书已经制定。校本提升规划书的制定是对学校办学基础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未来三年的行动纲领和实施纲要,因此,校本提升规划既是学校的现在一项整体性的重要工作,又是明晰学校未来三年工作的整体思路和推进策略。如何制定落实校本提升规划,既画好图、施好工,又验好收,笔者试图借助清华附小办学整体规划与推进的一张图来阐述说明。

一、关注“理念系统”中“培养目标”(核心素养)的明确

理念系统是整个规划,整个学校未来几年办学的“脑系统”,是引领,是方向。它包括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近三年或五年的发展愿景等。在我区“校本发展规划书”中,理念系统集中在“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这个部分,绝大多数学校会说到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但而很多学校恰恰会少了“培养目标”的明确,也就是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虽然国家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但基于学校基础、文化背景,每个学校还是有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有本质的不同,这个本质的不同就是师生核心素养的明晰与培养,不同的核心素养也体现出学校的不同特质。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来说,该校以“立人为本,立志于学”为校训,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抽象的培养目标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可以说,国际上公认的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在这五大核心素养里都得到了积极回应。所以,我们各校在制订第三轮“校本发展规划书”的时候,可以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下进一步明确梳理出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培养具有什么样核心素养的人。

二、关注“操作系统”中“课程建设”(主题跳板)的设计

操作系统是针对理念系统的,是规划中诠释、演绎理念系统的重要部分,承上启下,是理念系统这一“脑系统”发令后的“中枢系统”。学校一套好的理念系统如何真正为大家所认可,为教师所执行,为学生发展服务?需要学校在制订校本发展规划书时,特别重视对“课程建设”这一操作系统中进行重点设计,让“课程建设”不仅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更以其强有力的“执行”、“实践”指向学校的“培养目标”,成为学校未来三年培养目标达成的“主题跳板”和学生学习生产力的依托,尽显其“行动纲领”的特质。学校课程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为校本课程只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学校的课程建设一定是国家课程加校本课程。所以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抓得很根本,该校构建了基于学生发展素养的“1+X课程”,“1”是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包括学校的个性课程和学生的个性课程两个层次。“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抓住了这个“1”就抓住了根本,毕竟国家课程是实施课程建设的主体。而我们很多学校在编制“校本发展规划书”时恰恰忽略了“主体”,忽视了“重点”,缺少对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设计,简单认为校本提升发展规划是要关注校本课程,关注特色,关注锦上添花。我不赞成把校本发展规划融入学校整体工作的说法,因为校本发展规划就是学校的整体工作,学生的成长需要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动态平衡。“+”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需要学校规划好“课程建设”,使学生学好国家规定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又能在此基础上使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展提升,让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形成趋于合理的整体结构。所以只有设计好课程建设,学校办学才有方向,“主题跳板”才能有“主”能“跳”。

三、关注“实施系统”中“承载项目”(达成手段)的落实

学校校本发展规划能不能实现,更需要关注 “实施系统”的设计。实施系统是在操作系统下更直观、直接的承载的项目,并形成系列,具有可选择性。这些项目是教师实施的一门门课程、科目,是一项项有组织有目标的活动,是一处处“感同身受”的环境。关注“实施系统”中承载项目这个达成手段的落实是学校规划得以“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一个个项目作为抓手,作为手段,那这个学校规划就是墙上挂挂、纸上画画。这些项目无论是科目,还是活动,亦或环境,指向的是师生的实践、体验与经历。通过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点点滴滴地达成“培养目标”,让师生一次次地获得发展,赢得成长,一点一滴的累积,厚积薄发,或知识,或技能,或品德,或本领,或素养,实现成长的多元化、立体化。清华附小校训是“立人为本,立志于学”,办学理念是“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育人核心素养是“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为此建构了“1+X课程”。这里的“1”不是简单地实施“国家课程”,而是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是根据自己办学理念和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整合重构之后的国家课程,该校拿出两个操作项目,一是把语数英等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清华附小的“质量目标指南”;二是研发了语数英等课程的“课堂乐学手册”。“X”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校本课程,包括学校的个性课程和学生的个性课程两个层次。学校个性课程凸显“阳光体育、书香阅读、创新实践”三大特色,包括主题阅读、清华少儿数学、英语视听、书法、足球、戏剧、DIY课程、3C课程等;学生个性课程有运动领域的自选课程、艺术领域的选修课程、科技项目的自主选修课程、“一条龙”课程、“种子”课程和众多的自创课程,包括民生讲堂、校园吉尼斯等,这些课程作为一个个“项目”来呈现与实施,消弭了学科边界,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了校本课程多元化,多元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这样的系列项目实施就把“课程建设”这一“主题跳板”承载得丰满了。

总之,学校校本发展规划要紧紧抓住理念系统、操作系统、实施系统的系统编制与实施,关注培养目标,关注课程建设,关注承载项目,一环扣一环,真正让学校领导、中层干部、老师可看、可读、可操作,成为学校“基于学校”内在成长力量的“唤起者”。

返回顶部
苏ICP备130578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