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语

2015-12-18 10:01:59

“微”言“网”语

    校本发展规划,是一个崭新的“老话题”,说它新,因为规划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应时更新,说它“老”,因为做好规划也需要传承坚守。如何做好第三轮校本提升战略规划,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关注点,在大家的各抒己见中,也许我们能发现一些共性的因子……


@冽水清流

目前,第二轮校本提升发展已经结束了,各校都在总结,我认为,总结不仅是看一轮,而是要瞻前顾后看三轮,看第一轮当中的薄弱环节有没有在第二轮中得到改进,看第二轮的亮点特色是否与第三轮的规划相契合。因此,每一轮的校本提升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学校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阿忠

学校在规划、落实各类“校本”发展指标时,不能眼睛只盯着“校本”,只关注某个重点领域和环节,要有一种全局意识和统筹意识,充分整合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和力量,充分体现校本规划对学校全面发展的上位统领作用。


@日出东方

提“校本”,本质上是一种学校观的演变,是学校变革与发展中人的主体性、优质性和多样性的回归。学校中的小掌柜、教师和学生,是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建立组织关系和交往,因此,如何使得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是“校本”需要关注的最核心问题。


@雨辰

我想谈谈对校本提升的评估,虽然三年中我们每一学年都对校本提升相关指标进行考核评估,但缺乏一种动态调优的机制,对考评中发现的问题不足缺乏一种持续的跟踪调控,导致第一学年发现的问题第三学年依然如故,所以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实施校本提升的常态追踪、实时评估。


@鸣人

校本规划要有“问题意识”,一定意义上讲,学校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缺失了拟解决的问题,就等于没有了出发点,规划也失去了意义。当然,提出了问题,更要加强对问题的归类与分析,做好问题的整合,让真问题推动真规划。


@尚竹

校本规划不是校长、专家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学校领导班子与教师、家长、学生坐下来讨论协商的结果。有了广泛的参与、各方的交集,才能有效避免决策的失误,也能让师生切身感受到规划也是“自己的事”,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向心力。


@悠悠

我说一下校本规划文本制定的一致性问题,我区的校本提升规划书包括了几个互相关联的模块,各内容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此,学校在撰写规划文本时,要特别防止随意性,有些学校的规划书看起来内容很丰富、辞藻很华丽,但细究起来,只是堆积了一些口号、理论和不相关的素材。


@海信子

教育改革、学校办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讲校本发展,讲特色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学校变革发展的基本规律,薄弱校如何提升,优质校如何打品牌,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学校路径不同,但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好高骛远的盲目追求,裹足不前的忧郁彷徨,只能使校本规划成为纸上谈兵、墙上芦苇。

返回顶部
苏ICP备130578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