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专家对于学校管理提出了诸多新鲜时尚的名词和概念,而最重要、最基本的东西——学校常规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其实,常规管理可以说既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老话题,又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说它是老话题,是因为人类自从有了学校这样的社会组织,就开始了对常规管理的探索与思考;说它是新课题,是因为虽然我们都能认识到常规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制定出一套又一套相应的制度规程,但对其在实践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管通:制度第一
常言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作为社会的专门教育机构,其运转和运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常规管理也就包含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学校行政的常规管理、教职工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校园的常规管理、后勤服务的常规管理、财务及资产的常规管理等等。也就是说,学校每天大量的反复出现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日常事务,都要基于有效的常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常规管理的价值就在于一个“管”字。“管”,解决效率和秩序,如何实现管理的通畅?这就要靠制度来保障,要把大量的、反复出现的管理事务,按其中的规律制定成大家都必须遵循的规定或规则,并使之成为相对稳定的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而转化为师生正常的规范要求,成为其构成基因或组成元素。不过,学校常规管理尽管有其稳定性,更应与时俱进,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使用而不断完善和丰富它的内涵;要随着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才能管理有效,并持久绵长,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有序、有效。
理顺:人心第一
古人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学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人,如若我们将常规管理中的“管”看成是自上而下具有刚性特征的话,那么“理”则表现出由外而内的柔性特质、上下贯通的情感标志。学校管理者更要善于把握“理”的柔性,推行人性化的情感管理,关注人心,激发全体师生内在的自我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要主动邀请师生参与全过程,这样的民主管理方式和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人翁地位,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更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师生明确学校工作目标以及各自职责和相互关系,为实施常规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领导还要重视与师生的思想沟通,通过形式多样、富有人情味的活动,消除相互间的隔阂,融洽相互间的情感,增加信任,增强学校凝聚力,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师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常规管理的效益。要善于欣赏他们的个性,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给有缺点和不足的教师留足“面子”,包容暂时后进的,时时激励、期待他有更好的成长进步。这样往往能收获到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常:坚持第一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常规管理是一项面广量大而又事无巨细的工作,仅仅在“管”字上下功夫,在“理”字上作文章,没有常态化的落实、执行,学校管理依旧只能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虽然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基础性也是正常性工作,但正因为它与我们日日见、时时见、处处见,往往容易出现反复的疏忽,使得常规管理“不常”,自然达不到应有的管理效果,更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学校管理常规。所以,学校常规管理必须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决心,经常抓、反复抓,抓开头、抓起步,抓落实、抓督查,天天抓、日日查,牢牢把握其稳定性,切不可朝令夕改,时断时续,否则就会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此外,因为常规之“常”,现实中也会出现不问其理,流于形式的例行工作和被动应付甚至机械顺从的现象。因此,除前文提到的常规管理要遵循规律、顺应发展之变外,更要坚持对常规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考评,以评促思考,以评促提升,以评促提效,真正把管理落到实处。
常规源于细致,成于极致;始于精心,成于精彩。制度、人心、坚持,都是“第一”,但又不全是“第一”,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突破口,新建学校更适宜通过刚性制度管理达到常规管理的上下通达;传统老校则应该持之以恒,守“常”做“常”,着力将传统的、高效的常规管理方式渗透进师生血脉,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处于转型生长期的学校则更要注重依靠“人心”,凭借人文的关怀和情感凝聚力让常规更有亲和力,更富生命的色彩,更容易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