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2015-12-03 13:05:52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开展好法制教育,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班主任作为班级和学生最直接最基础的管理者,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能否积极渗透法制教育,是开展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性因素。
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要渗透法制教育,重点应从三个意识的培养入手。
一、培养学法懂法意识。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它需要契约的构建才能正常运行。这种契约和社会管理中的法律要求有许多的重叠性和相似性,因此,在构建班级契约和推行契约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渗透法律常识,培养学生的学法懂法意识。很多班级契约本身就是法律规范的一部分,比如班级契约中要求做到遵纪守法、不私拿私翻别人东西、安全要求等;再例如班干部产生方式,一般都是采用民主选举方式,它和法律上的选举制度就有相似性,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在实践选举制和监督制,实践过程就是学习和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
二、培养守法意识。违反班级契约和违反法律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和承担相应的责任,班主任可以通过类比性提醒学生要遵纪守法,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守法意识。例如,当学生违反班级契约时,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附带必要的惩处,有的会要求为班级做一件好事,有的会要求背诵默写班级契约等。此时可以告诉学生经常性违纪不注意改正,慢慢就可能会出现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到时就不仅仅是批评教育了,而将面临刑罚处罚的可能,简单说就是可能坐牢。通过这种震慑作用,让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认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注重平时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用法意识。学校作为人员密集的一个场所,同班同学之间、不同班级同学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或意外,为防止此类情况出现,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肯定会不断强调,当遇到矛盾时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和途径解决,并且会在问题发生时参与调解和批评教育。这些举措会让学生逐渐养成遇到问题时,通过老师按学校规章制度解决的习惯。此时也正是班主任向学生宣传学会依法、用法解决问题的契机。不论是防止或调解的需要,我们都可以借此对学生讲明,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只有运用法律手段和途径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以暴制暴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造成更大的伤害,正确处理同学矛盾也是如此,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亦是如此。使学生逐步养成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的习惯,树立用法意识。
班主任在班级契约的制定和实践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守法从守纪开始,法纪并行。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要督促学生做到法律常识牢记心,法纪规范不触碰,法规之中寻帮助,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