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思品主阵地的法律号角

2015-12-03 13:11:18
        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国情教育,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三大支柱。其中,法制教育一直是重点和难点。虽然说从社会和学校层面似乎有很多普法的形式和途径,其实效果并不如人意。板报、橱窗、张贴和散发宣传资料,学生关注度不高,对法律知识了解深度和转化度低;法制讲座也存在宣讲员水平不高、照本宣科、枯燥冗长的不足。其实对于中学生的普法宣传,还是应以思品课堂为主阵地,正规化、有体系地进行普法教育,重点把握学生特点,提高普法成效,而不是仅仅作为应付考试的工具。
        一、寸积铢累,扩充学生普法素材
        法制教育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不够直观形象,如何加深学生的理解、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最终提升内化为行为准则,必不可少的是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尤其是各种图片和视频。除了一些教学素材库的内容外,更多的东西需要自己做个有心人,关注一些新闻热点,相关谈话类节目,法制栏目剧等。
        如果能注意贴近学生,保持新鲜度,往往就能取得较好的法律认知效果。比如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给警车贴违章罚单的照片比常见的高官因违法判刑的图片更接地气;比如谈公民的选举权,用一则高中生参选人大代表作为自己成年礼的新闻,或者农民直选村长的镜头,比采用人大开代表大会进行选举更能让孩子感觉亲切;比如谈交通法规,一曲《同桌的你》改编的调侃高晓松酒驾被抓的网络歌曲更令人难忘;比如谈法律与道德,把春节的有关 “扶不扶”的小品,和当前新闻热点的讨论相结合,更能起到正能量的作用;至于一些常规性的,如法制时空栏目、315消费者权益日晚会、国家宪法日、国际禁毒日、世界环境日等这些都是可以及时补充到普法素材宝库的财富,更是应该经常加以关注。
        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法热情
        中学生由于阅历尚浅,知识积累,思维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普法教学过程中一上来不必过多纠结于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应着重于构建法律知识基本体系,以及重点概念的介绍和讲解。细节性的法律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法律知识问答竞赛”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竞赛的具体样式可以多样化,可以个人pk赛加现场求助,也可以直接组队较量,或者男女生团体对抗。虽然对于老师来说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进行组织和准备,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讲是最有效的,孩子们会自己去梳理知识和理解概念,作为一个团队时,为了补上短板,组长能对组内成员,尤其是对后进生起到督查和正反馈的良好效用。不过在实际施行过程中也要注意两个细节问题:首先,要注意避免过于复杂和可能产生歧义的法律案例,以减少学生的记忆量,更多地采用提示、选择、判断等类型。其次,要注意让每个个体都能够有机会参与,以抢答、轮流、指定、补充答案等形式保障学生的参与度,而不是仅作为观众在场。
        三、影视评论,引导学生探究思辩
        对于有能力、有条件的班级和个体,可以在普法的过程中加强探究性学习。包括模拟法庭,小辩论,参观法院庭审,还有一个非常有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做法,就是——推荐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影视作品,要求学生撰写影评。
        这个做法,不仅让学生欣赏了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且通过文字的叙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了对法治的感性认识。哪怕学生是去百度百科、豆瓣、贴吧去找参考,甚至借用人家的观点,组织起一篇自己的影评或观后感也会在过程中受益匪浅。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去思考和体会真正的法治精神。比如《东京审判》对正义的追求和对证据的重视;比如《12怒汉》中对生命的尊重,对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的尊重;比如《威尼斯商人》中体现的契约精神和法律文书的严谨性;《永不妥协》中女主角对揭露水污染真相的勇气和毅力,监督制约如何获得胜利;《马背上的法庭》让孩子去体会法律远不是纸上谈兵,法治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需要的是什么,坚守的是什么样的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所有这些对法的精神的多方面的体会,其实是更重要的。现代法治精神的培养才是普法过程中现代公民的必需的素养,国家要求公民守法,公民要求国家自己也守法, 两个方面合起来,才成为现代法治的完整内涵。教育家曾说过一句有哲理的话:“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知识细节,剩下的才是教育。”播撒法治理念,育成法治思想和作为,培养有法治理想和素养的公民,这才是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而宣传和普及法律具体条文其实是处于次要地位的。许多时候普通法律的细节记不清,影响并不是很大,只要能明确地知道违法和合法的边界就可以了。具体要运用到什么法律条文的话,有搜索引擎,法律文书可以查看,有专业人士可以咨询。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学法、懂法、守法,而这一切最终取决于对法律权威真正的崇信,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深度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中,学会在法治思想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自觉转化为真正的日常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用好思品课堂这个主阵地,吹响法律的号角,便显得尤为重要。
返回顶部
苏ICP备13057856号-1